记者 张园园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4月18-19日,由中国社会科学院、中国公共关系协会、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黄河文化论坛在东营市举行。
弘扬黄河文化、讲好黄河故事既是历史使命,也是时代课题。而此次东营成为了承担这一重大使命和课题的落脚地。同时,这一盛会的举办,不仅为当地做好黄河文化研究阐释、活化转化文章,提升黄河文化传播力影响力而赋能,更搭建了展示生态之城多彩形象的平台。
“黄河的故事从入海口讲开去”
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九曲黄河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,流经9个省区,绵延5000多公里,在山东东营与蔚蓝大海交汇。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,讲好‘黄河故事’,延续历史文脉,坚定文化自信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”。
弘扬黄河文化、讲好黄河故事既是历史使命,也是时代课题。而此次东营成为了承担这一重大使命和课题的落脚地。
春和景明,来自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、协会以及沿黄九省(区)宣传文化系统有关同志,专家学者代表等共计300余人,齐聚黄河入海口,围绕“开启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新篇章”“弘扬黄河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,探讨绵延数千年的黄河文化的保护、传承、弘扬,从而进一步厘清黄河的文化脉络,为中华民族的“根”和“魂”书写理论之基。
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、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刘玉珠表示,黄河对于中国人的精神塑造,超越了其他大江大河。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,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、特聘资深教授王志民主持了《黄河文化通览》的编纂,他认为,中华文明的起源固然是“满天星斗”,但也有一条主脉,这条主脉就是黄河。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、史学家葛剑雄认为,黄河是中华民族、中华文明的摇篮,是中华民族的“魂”和“根”。
刘玉珠认为,弘扬黄河文化有三个“坐标”——让文化兴起来,让文物活起来,让各方动起来。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、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郇庆治认为,要加强学术研究和媒体宣传,对黄河文化内涵进行提炼梳理,让群众听得懂、易接受。
山西平遥漆器、宁夏固原砖雕、凤翔彩绘泥塑、淄博琉璃……论坛期间举办的黄河大集,对沿黄九省区、山东沿黄九市的传统美术、传统技艺类非遗手造项目及文创精品等进行了集中展示,每个省区、地市展示的作品各有特色。
对此,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、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本次黄河文化论坛最大的亮点,是将沿黄九省(区)不同文化特色、不同形态的物质精神财富,在山东东营集中呈现,打造了一个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的共同体和文化创新的共同体。这个特别有意义,也是之前不多见的。
黄蓝在此交汇,思想在此交融。
打造黄河文化研究转化的高地
黄河文化是开展国际传播的天然网站,是取之不尽的鲜活素材。如何让黄河文化走出去,激发澎湃大流量,成为了本次论坛的一大议题。
4月18日上午,与会各方签署了沿黄九省(区)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合作协议,同时成立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协作体。
黄河文化研究需要聚多方之力。“山东此次将沿黄省份召集在一起,肯定是要搭建一个公共交流平台。”于运全说,黄河流经的九个省(区)各具特点,构建黄河文化的共同体既能让大家取长补短,也有助于让国际社会在一个区域或平台上集中了解黄河文化,有助于大家相互交流,互学互鉴,而这也是打造黄河文化论坛的时代意义和国际价值。
这让东营黄河文化研究,有了更宏大的背景和视角。
同日下午,由山东省社会科学院、东营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黄河文化研究院揭牌,双方将联合开展课题研究,组织学术交流,打造黄河文化智库,进一步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搭建平台、汇聚人才,共同打造黄河文化研究阐释新高地、交流互鉴新平台、转化发展新路径。
这为东营下一步对黄河文化的发掘、研究、转化进行了赋能。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,东营可以充分学习、消化、吸收本次论坛成果,深入挖掘文化资源,充分彰显地域特色,做足做好黄河文化研究阐释、活化转化文章,努力提升黄河文化传播力影响力。
今年年初,一部全景式展现黄河入海口风貌的大型纪录片《大河之洲》登陆央视,相关短视频在全网传播流量破亿次。除此之外,当前东营正在浓墨重彩书写着黄河故事,包括:高标准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文化体验廊道东营段建设;国家5A级黄河口生态旅游区、黄河文化馆、孙子文化园等特色景区、园区品质持续提升;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通过全国评估,沿着黄河来旅行文旅活动……
论坛上,多位专家学者也提出,要加强黄河文化学术交流平台建设,充分发挥高等学校、研究机构、学术团体的作用,引导整合资源,打造一批跨学科、交叉性、多元化的黄河文化研究创新与学术交流平台。
平台已成,未来已来。
擦亮“好美东营,多彩黄河口”名片
“很高兴再次来到东营,参加本次黄河文化论坛。”在论坛主旨演讲环节,作为首位演讲者,刘玉珠一上台就开始为东营打CALL:“东营位于山东的北部,渤海之滨,齐风雄健,儒韵悠长,红色基因,工业底色,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。在黄河三角洲,有沃土肥田,有井架高耸,有碱蓬青绿,有鱼翔浅底,有群鸟集翔,最能感受自然之伟力,感叹人类之创造。”
好美东营,多彩黄河口。此次黄河文化论坛不仅搭建了多方交流平台,更为东营展示湿地之城的城市形象提供了舞台。
8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的东营,是兵圣孙武的故里,也是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吕剧的发源地。黄河文化、古齐文化、红色文化、移民文化,在沿黄、沿海的东营交相辉映、交融共生。
正如东营市委副书记、市长陈必昌在论坛致辞中所言:
“这里有革命的红,中共刘集支部是山东最早建立的农村党支部之一,保存着全国首版中文译本《共产党宣言》;有靓丽的绿,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级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,全域湿地率达到41.6%,被评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;有丰厚的黑,是胜利油田和渤海油田的主产区,境内原油周转量每年近一亿吨;有绚彩的蓝,海岸线长463公里,滩涂及浅海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,渔业、风电等资源禀赋得天独厚;有温暖的黄,黄河流经东营138公里注入渤海,河与海的相拥,孕育出系列名优产品,“黄河口农品、盐碱地特产”已经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。”
流淌了数千年的大河,自巴颜喀拉山奔流而下,一路向东、向海,在东营冲积出新生湿地,共同成就多彩篇章。
“黄河文化不仅有历史的苍黄厚重,也有新时代的绿意盎然。”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司长刘友宾说,在东营举办黄河文化论坛,充分挖掘黄河文化中深厚的生态底蕴,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效,转化为具有独特魅力的生态文化软实力,对于弘扬中华文明,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。
历史的积淀,大河的馈赠,一城美景,邀君来。
广告
X 关闭
广告
X 关闭
焦点访谈丨追星逐月步履不停 “最忙乘组”的183天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2022年12月4日晚,神舟十四号飞行...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,加大金融支持力度,稳定产业链供应链,加力稳就业保民生…...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“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”。10月28日,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开展未成年人...
金融支持稳经济大盘政策落地观察(相关资料图)金融工具发力稳投资 年内加速落地见效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...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中新社北京12月6日电 (记者 阮煜琳)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6日发布数据显示,11月全...
(资料图)【环球时报综合报道】为避免种族主义,迪士尼决定对乐园内受争议的游乐设施——“飞溅山”进行...
(资料图片)【环球时报综合报道】欧洲规模最大的中东书店——萨奇书店已确定将于今年12月31日关门谢客。...
【资料图】【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郑可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余果】美国可能会通过一项法案、允许新...
(资料图片)新华社北京12月6日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印发《“十四五”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》。规划提出...
(资料图片)新华社联合国12月6日电(记者王建刚)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6日表示,中方高度重视并积极...